昆曲的兴衰与保护

时间:2023-12-04 20:17:30
昆曲的兴衰与保护

昆曲的兴衰与保护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欢迎阅读参考下面的文章,一起来了解昆曲的发展兴衰吧。

  昆曲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老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

  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昆曲在明末清初的.鼎盛时期,不仅在剧场中间,更重要的是在文人之间流传。文人把它作为一种交流方式自己表演、自己演唱、自己写剧本、自己设计舞蹈。文人把许多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都融入到昆曲艺术当中。

  因此,今天当我们听到和看到昆曲艺术表演的时候,一方面是欣赏昆曲的表演技术本身,另一方面则可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辛亥革命以后,很多大家庭还把昆曲作为培养子女的特殊方式一一教孩子唱昆曲,一方面唱可以练嗓音,另一方面通过记昆曲的词就能把中国文学的精华学到手。

  但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续昆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颓势已经非常明显。

  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昆剧团改编演出了《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毛泽东对《十五贯》大加赞扬,使得昆曲得以短暂复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昆曲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韩世昌、白云生、朱传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计镇华、张继青、洪雪飞、汪世瑜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使昆曲在其后一个时期又焕发出了新的光辉。

  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

  为保护昆曲,文化部制定出《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从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入手,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保障措施中,提出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同时由文化部向国家财政部申请,尽快建立“保护和振兴中国昆曲艺术专项资金”,要求有关的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在经费上支持昆曲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昆曲的兴衰与保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