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雷帝》观后感
《伊凡雷帝》观后感(一):伊凡雷帝 教材汇编
导演创作227页 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 本片背叛者库尔王子走在空档教堂密室里 烛光把他晃动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绘制的大眼睛上 巨大身影在眼睛上晃来晃去王子又走到眼睛前不安站住象征他在策划阴谋时的心态犹豫不决心神不宁 电影艺术138页 角色们需要配合灯光服装及人物走位 僵立象征意义壁饰 电影艺术143页 在其他影片中 服装也可以极端风格化 纯粹强调其线条及款式 比如祭祀沙皇长袍与斗篷形成对比
电影艺术146页 化妆 沙皇必须戴上假发胡子眉毛 将演员扮成历史人物 是化妆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电影艺术154页 灯光加透明色纸 色彩变换也可以是非写实的本片突然一道蓝光打在演员身上 突显此人在得知自己命在旦夕时的恐惧 这样的手法往往出人意料的效果
电影艺术162页 喜剧并非是表演风格化的唯一类型 本片就是一部音乐 服装 布景等都“夸大其实”的电影
电影艺术228页 升降镜头 一场丧礼的戏就是先从高度往下拍棺架慢慢降下来
电影艺术309页 第一段加冕一景 一位宫廷歌者以浑厚低音开始唱歌赞颂伊凡 然后音节逐段戏剧性升高
《伊凡雷帝》观后感(二):爱森斯坦的恐怖杰作
因为被POB的芭蕾《伊凡雷帝》激起了兴致,把多年前看过的电影《伊凡雷帝》又翻出来看了一遍。爱森斯坦以其蒙太奇理论而闻名,他的《战舰波将金号》据说 ……此处隐藏6463个字……,但如此多的特写也干扰了情节发展的连贯性,拖慢了影片的节奏,牺牲了叙事的自然和流畅,尤其让习惯了快节奏好莱坞大片的当代观众极为不适。
光影
《伊凡雷帝》中的每一格画面单独拿出来,都可谓一幅出色的摄影作品。尤其是影片中对阴影的巧妙运用,颇值得玩味。
在伊凡接见英国公使的段落中,墙壁上出现了伊凡巨大的影子。随后,伊凡面前的地球仪和公使也被投影到墙上,镜头里没有实在的人物,而只有雪白的墙壁和这三个黑影。伊凡的影子在画面的左侧,居高临下的注视着眼前的这颗星球和星球上的臣民,而英国公使的影子则被挤到画面的右下角,显得卑微和渺小。
这组镜头依然是“上帝”的隐喻,同时也显示出伊凡的政治野心。他的目光不只停留在俄国的土地上,当其他贵族还在盘算着眼前那一点点既得利益的时候,他的目光早已跨过波罗的海,他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将地球牢牢握在手中的上帝似的人物。
暴君抑或明主
假如爱森斯坦能够按照原计划拍完《伊凡雷帝》第三部,或许我们就可以看到列宾名画《伊凡杀子》的故事在大银幕上的演绎。尽管被称为“恐怖的伊凡”,但爱森斯坦在本片中并没有突出表现这位沙皇的暴虐,虽然也涉及到捕杀贵族的情节,但片中的一众贵族作为阻碍俄罗斯富强统一的恶势力,他们的被杀丝毫得不到同情。反倒是伊凡雷帝,被塑造成一位胸怀远大,拯救俄罗斯于四分五裂的英明君主。
然而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无论爱森斯坦或是斯大林本人怎样看待伊凡的所作所为,也不论后人怎样评价这位沙皇的功过是非,不管是把他视为实现俄国统一和强盛的一代明君,还是看作残暴嗜血的极权统治者,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权利混淆了天神与魔鬼的界限,高高在上的王座下面,总是堆满了累累白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