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作文课引发的思考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堂作文课引发的思考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去年暑假,妈妈去贵州支教,顺便带上了我。于是我开始了一次难忘的贵州之旅。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一同支教的南开中学校长张老师上的一堂课,着实令我受益匪浅。这课的题目是——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题目虽朴实无华,然而内容着实丰富,在我看来可谓是雅俗共赏,适合每个热爱思考的人去听。
课的开始是一个家喻户晓但又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咦,这不是小学时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却没有答案的一道题目吗?这该如何回答呢,我四下张望,许多同学也像我一样,对这道题充满了兴趣。紧接着,张老师缓缓地说:“这道题有两种比较好的答案。第一种从进化的角度说,以前的鸡不是现在的鸡,以前的蛋不是现在的'蛋,所以这个问题没有意义;第二种便是从语文的角度上来说,答案当然是蛋。另外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蛋有很多,什么恐龙蛋啊的,鸵鸟蛋啊,所以严谨的来说应该是问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
“啊哦,”同学们似懂非懂的发出感慨,有一位同学着急了,“那到底实现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其实呢也得从语文角度出发,先给这鸡蛋一个定义。定义一:鸡生的蛋称为鸡蛋,很明显从这个定义上看先有鸡;定义二:能孵出鸡的蛋,这样说的话就先有蛋。”
“原来如此啊!”同学们恍然大悟。
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就此开始,在这堂语文课上张老师和我们聊起了数学书上的用词错误,给我们讲了什么是三观,还以重庆卫视上的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为例,讲述了人生的历程。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对联的事。
张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对联,上联是“孙行者”,求对句。因为我在语文考试中刚刚遇到了这道题目,所以我立马对出了下联:胡适之。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投来了赞赏的目光。据张老师说,在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中有对对子小题,“孙行者”,求对句。试毕,高中者仅一人,所对为“胡适之”。白化文说,“此对天机超逸,流转自然”。论及对仗文学的虚实字平仄声,此对可谓出神入化。查出题者陈寅恪,高中者周祖谟也!张老师还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人的名字:王引之、祖冲之、韩退之、胡适之让我分析一下哪个最好那个最次。这我可不行了,只得退下阵来,请张老师分析。
张老师说:“自出题以来,哪个最好便众说纷纭,这些从对联上讲都对。我个人认为祖冲之最次,‘冲’太过莽撞不好。上联孙行者又名孙悟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适字,也包含这种含蓄包容之意,因而最好!好了,课结束了,大家再见。”
而我还沉浸在这种文字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脑海中回忆着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太精彩了,语文原来这么有趣!
同时也令我深思,就像我们班的某些同学,对语文就是不感冒,学不好语文。然而语文是我们的国语,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怎么会学不好语文呢?想到这,我对中国现今教育产生了疑惑,哪应该有什么0分的作文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不同的立场,就像考究对联哪个适合哪个不适合,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你难道能硬说胡适之比王引之好么,别人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呢!机器人似的思想统一教育并不能给中国未来带来进步,而恰恰相反,对中国未来是非常不利的。
至此,我不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拥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